未来如果再来一次病毒,化药的研发平台应在技术方面更新,同时临床研究的时间还要缩短,大流行其实最重要的时间节点是前面的6个月,而不是一年以后 2024年08月29日
新冠病毒处于持续的变异中,但仍很难突破奥密克戎家族,出现新病毒亚型将是常态,无须过度担忧。全国的新冠临床疾病负担并未出现大的波动,仍处于正常波动中 2024年05月15日
无论是支原体肺炎、肺炎球菌性肺炎、流感或者是新冠引起的肺炎,无论是耐药或者不耐药,只要做到精准诊断,都有全面的治疗方法,都能把重症遏制住,真的不需要恐慌 2023年11月27日
mRNA疫苗技术落地是人类科学的又一次底层技术突破,会带来我们难以预计的生物医药领域巨变 2023年10月05日
疫情还会进一步延续,但是这样的一个延续,它是属于走出疫情之后的一个正常态势 2023年05月18日
病毒还会存在,大流行已经过去。就疫情而言,全球已经同此冷暖 2023年05月06日
如果新冠病毒发生变异,6个月后会慢慢出现二次感染。应对新冠二次感染,需关注脆弱人群,不断地监测、预警,做好药物储备,对任何变异株的到来做出快速反应 2023年04月20日
建立一个常态化的,包括疫苗、治疗、检测、公共措施等在内的科技协同平台很重要 2023年03月23日
强基层真正落地要让政府、医院、患者多方获益;中国第一波疫情整体感染率比较高,第二波强度可能就没有那么强,但它一定会来 2023年03月09日
中国内地如今也进入了大流行高峰期第一波,随着医疗资源的逐步到位,我们将过渡到地方性流行阶段 2023年01月08日
要在72小时黄金时间把抗病毒药物用起来,疾病出现进展的高风险脆弱患者再加低剂量糖皮质激素。药物要落地,治疗方案更要落地 2023年01月04日
“白肺”并不是奥密克戎或者德尔塔病毒引起肺炎的一个标志,而是所有重症肺炎都会引发。尽管“白肺”的比例不高,但是,如果基数很大,在临床上会看到“白肺”的人数会增多 2022年12月30日
张文宏表示,今天决定国内能否顺利走出来的一项关键点就是,能不能把这一波疫情控制到医疗资源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2022年12月22日
有的老年病人送医时为时已晚,是因为他们对缺氧反应迟钝,甚至完全感觉不到胸闷、呼吸困难等 2022年12月22日
走出疫情的关键在社区医生,在分级诊疗的基层,以及充足的药物储备 2022年12月19日
我们即将走出这次疫情已成定局,这个趋势不会再逆转 2022年12月18日
若能延缓老年群体的整体感染时间曲线,哪怕仅仅延后1-2个月,整个社会的疫苗屏障会更加坚固,医疗资源度过第一波疫情高峰期,会更充足与从容 2022年12月12日
现在开始,阳性有基础疾病的病人会逐渐增多,医护人员要做好思想准备,只要熬过最近的一个月,下个月整个压力就会逐步降低 2022年12月11日
走出疫情的关键,在于对脆弱人群的保护,建立免疫屏障。未来对新冠病毒流行的控制,可能不在于核酸清零,而是将病毒的致病率降到非常低的水平 2022年12月03日
疫苗的广泛接种一定是构建群体免疫屏障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疫苗对脆弱人群的保护,将是我们降低医疗挤兑、战胜这场疫情的关键 2022年12月01日
新冠病毒在自然规律下,已逐渐进入稳定期,而且对人类造成的损害也在逐渐降低 2022年11月19日
未来,肿瘤疫苗和感染性疫苗的研发技术可能会走到一起,实现在底层技术上的“一苗多用” 2022年08月08日
可能新冠疫情在短期内不会结束,我们需要更长的时间,更多的耐心,还有更多的勇气、更多的智慧和科技来战胜这一切 2022年05月22日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适宜接种的人群,推广疫苗加强针注射仍是预防新冠病毒传播,特别是应对奥密克戎株传播的有效手段之一 2022年05月10日
上海拯救生命的努力仍在继续。一方面公共卫生措施和社会服务在持续改善,另一方面正对数百名重症、危重症病例进行救治。与此同时,恢复正常生活秩序和复工复产正在逐步推进,上海人民正在迎接走出此轮疫情的曙光 2022年05月07日
目前推测与长时间新冠隔离,儿童长时间没有接触过这种病毒,突然接触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免疫损伤有关,这种猜测与新发传染病在疾病暴发早期往往比较重的现象是一致的 2022年04月29日
病例死亡率是评价一个国家是否可以走出疫情,以及医疗资源是否充足的一个重要指标 2022年04月21日
未来抗疫的压力依然存在,需要不断提升我们的医疗体系能力,一个为新冠病例大幅度上升做好充分准备的医疗体系,以及充足的医疗资源储备。在未来疫情的冲击面前,不能打无准备之仗 2022年04月09日
抗原检测在疫情社区流行的地区应用更为可靠,在低流行或者不流行地区,更易出现假阳性的结果 2022年04月02日
上海市新冠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表示,相对于病例数,他更关心医疗资源挤兑风险 2022年03月25日
我们不能假装毫无困难,但我们在跟着疫情变化不断学习和改进。 一个向好的迹象悄悄出现:非管控区域全员滚动筛查的病例占比逐渐走低,仅占总病例的10%,预示社会面疫情逐渐受控。新冠抗疫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抱着咱就是不过了也要把病毒弄死的心态 2022年03月24日
张文宏认为,新版《诊疗方案》能留出更多医疗资源救治重症病人 2022年03月17日
我们要准备好更为完备、智慧、可持续的应对策略,包括更好的疫苗与疫苗接种策略,可以广泛供给的口服药物,得到有效训练和预演的分级诊疗策略,未来居家隔离的流程,下一次更大规模输入与本土疫情叠加时所需的完整防控体系和充足医疗资源的准备等。这些准备都没有做好,能躺平吗? 2022年03月14日
病毒的传播速度在加快,如果检测完全依靠核酸,就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因为核酸要借用机器,采样的要求等都有非常专业的要求,而抗原检测不仅快,而且在条件比较差的地方也能检 2022年03月12日
抗击疫情到了新的阶段,既要避免一刀切,也不能发生“规模性的疫情反弹”失控,期间衡量的主要标准是抗疫的成本效益,如何既达到抗疫的工作目标,又不要盲目一刀切,以牺牲正常生活为代价达到所谓的清零目的 2022年03月07日
在全球彼此隔离的时刻,北京冬奥会提供的疫情防控智慧,弥合了疫情大流行期间人类交流中未被满足的渴望,给出了很大的惊喜 2022年02月22日
至少从电影院的火爆看,大家的心理似乎已经逐渐从对疫情的恐惧中走出来了,各地的防控也开始慢慢摆脱一刀切,春节回家过年虽然仍有各种限制,但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了 2022年02月01日
预案应包括:实战演练、加强救治体系建设、加快抗疫科技平台建设等,同时应做好对更基层医疗机构的培训和分级诊疗的培训及物资准备 2022年01月25日
中国此时最佳的策略是保持战略定力与耐心,维持强化疫苗接种与公共卫生防控策略两手抓的策略,以时间换空间,最终在最合适的时间节点,以极低新冠死亡率顺利度过大流行期,逐步实现生活的正常化 2022年01月13日
如果医疗资源不够,奥密克戎是会“咬人”的。西方国家之所以在“硬闯”这波疫情,其底气主要来自疫苗,其效果有待进一步评估 2022年01月08日
论文指出,在两针灭活疫苗后,接种异源加强针的保护效果更优。张文宏称,加强针可提升免疫屏障,但是不能完全阻挡奥密克戎的传播 2021年12月23日
国际奥密克戎疫情扑朔迷离,中国有条不紊应对。这个冬季和春节我们将和国际社会一起度过最后一个寒冷的冬季,我们终会“拨开云雾见天日,守得云开见月明” 2021年12月17日
抗疫其实是在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学者提供的是科学依据,并不代表就能做决策,因为决策包容了各方面的意见 2021年12月15日
中国的普通家庭数据显示,灭活疫苗之后第三针打mRNA或重组蛋白疫苗,可以大幅度提高两针接种后的抗体水平 2021年12月12日
是否已经说明全球抗疫的努力就此前功尽弃呢?现在还很难说。南非这次病毒株序列公布的总量不多,需要再观察未来两周更多的数据和实验室数据才能精准判断。对中国快速响应与动态清零策略不会有太大影响 2021年11月28日
上海多家医院今天关闭门急诊服务,只是按照标准流程对于次密接进行排查 2021年11月26日
随着全国第三针接种计划的逐步展开,随着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网络的布局,相信我们的国家与人民一定会远离风险,最终傲然走出疫情 2021年11月02日
疫情常态化,疫情处理标准化。感谢今天不灭的烟火,让我们看到人类在灾难前面的从容淡定与对未来的信心 2021年11月01日
快速检测病毒是我们赢得抗疫胜利非常重要的法宝,积极进行检测是非常关键的 2021年10月30日
张文宏表示,对于疫情终结的方式和时间,还不能给出确切的一个时间点,但是应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必须和这个疫情做持续的、非常认真的斗争,任何的松懈都有可能会导致疫情的反复 2021年10月21日
现在没有办法通过疫苗接种完全阻挡疾病的传播,疫苗接种之后的目标主要是把疾病的危害性降到最低的水平 2021年10月15日
在常态化的疫情防控中,每个城市今后都会发生输入性病例引起的本土疫情。上海发生了数次疫情,每次疫情都起源于细节被病毒攻破。但对待这个病毒,我们要有百倍的耐心,我们改,马上改,迅速改,针对细节争取改到位 2021年09月24日
现在我们维持着一个非常积极也是谨慎的防控策略,绝不允许疫情在中国蔓延。未来我们要在快速检测技术、疫苗、抗病毒药物的三重保护下彻底实现有效防控 2021年09月12日
谁与输入性病例第一时间第一地点交锋,谁就是第一阵地,包括入境的口岸、航运,另外一个就是大家非常关注的医疗体系 2021年08月29日
回答是上班下班,抗疫在正常有序进行,就像没有疫情发生一样,因为一切都纳入了正常化轨道 2021年08月18日
网上一片“保护张文宏”之声,保卫的不是一个人,更是一种专业而正直的科学人格,一种刚直而善良的常识人格,一种让我们对正义充满信心的清朗人格 2021年08月16日
张文宏表示,上海市目前已采用核酸检测方式筛查6万余人,除小部分人结果未出,其余均为阴性,疫苗广泛接种可使病毒传播速度大幅衰减;截至目前,尚未发现该病例与国内其他地方疫情存在关联,疾控部门正在抓紧开展基因测序 2021年08月03日
南京疫情促使全国经受压力测试,为未来疫情防控提供更多思考 2021年07月29日
原来的新冠疫苗和防控措施对“德尔塔”变异毒株依然有效。打疫苗可以让病毒像是吃过老鼠药的老鼠,跑得很慢,并且在老鼠跑步的路上设置了很多障碍,我们很容易就能逮住它 2021年06月28日
张文宏认为,中国和世界其它国家共同的不二选择,将是继续完成大规模的疫苗接种,同时提高疫苗的保护率 2021年06月24日
病毒传播速度确实越来越快,虽变异但致病性并未出现显著增加,总体来说各类疫苗对目前存在的所有突变株仍然有效 2021年06月13日
张文宏指出,近十年来,全球已接种疫苗10亿剂,避免了400—500万病例死亡。而新冠病毒目前已造成全球近370万人死亡,如果不加紧接种疫苗,一旦世界开放,这一数字还将大幅上升;张文宏还呼吁加大力度推广二类苗 2021年06月06日
张文宏说,在新冠疫苗接种没到位之前,放弃“零容忍”策略的后果不堪设想 2021年06月03日
希望中国在2022年上半年可以有条件地跟一些国家恢复往来,这取决于打疫苗的速度。尽快接种疫苗,满足有条件开放的需要,中国就可以跟世界上疫苗打得不错、发病率低的国家有条件地恢复人员往来 2021年06月03日
全球化并非造成瘟疫蔓延的原因,不能控制瘟疫的原因恰恰是人类的分裂。也许全球化的问题也只能通过人类的团结才能予以解决。我相信人类的未来取决于世界上的年轻人是否最终能够走在一起 2021年05月27日
口罩一时半会没法摘下来,风险一直是有的。没有疫苗的接种,风险是极大的,没有疫苗的接种,世界的开放也是不可能的 2021年05月19日
无论是鲅鱼圈还是台北圈,当地均未达到疫苗屏障的水平。从营口到六安的病例更是没有接种过疫苗 2021年05月16日
印度流行病毒株出现了双突变,但不是此次疫情完全失控的原因 2021年04月25日
免疫屏障是我们抗击疫情常态化的生命线 2021年04月17日
这次瑞丽和广大边境地区迅速推动的疫苗接种,将成为中国出现本土疫情以来首个推行应急最大程度全员接种的城市,为我们应对本土疫情暴发提供了新思路 2021年04月02日
中国内地接种了8000万剂,没有出现一例死亡病例,这可以减少大家对疫苗风险的恐慌 2021年03月27日
中国如果疫苗接种不到位,将来有可能会承受疾病的再次蔓延;如果中国的疫苗接种速度不够快,那么将来我们的人群感染率就会提高 2021年03月22日
国内没有形成疫苗接种的习惯,大家特别关注疫苗产生的不良反应。事实上,在疫苗接种过程中会有一些偶发的不良反应事件,但这些事件是不是一定跟疫苗接种相关,大家还是要非常科学地对待 2021年03月14日
国内疫苗的充足程度并不令人担忧,最大的担忧是疫苗接种的速度和效率。中国跟全球之间存在免疫缺口,如果说全球其他国家没有能够很好地进行免疫的话,那么中国事实上始终会暴露在这种风险之下,会始终受到输入病例的影响 2021年03月01日
世界重新打开,风险最高的是没有打疫苗的人,和疫情没有流行地区的人。中国应该在今年6月份前疫苗接种得差不多,9月份在世界重新打开之前基本上接种好了 2021年02月26日
在这个重要的时刻,我们不由得再次思考这次疫情以及疫情今后的世界如何发展 2021年02月23日
在今天这个时间节点,全球的疫情开始出现转机,这与各个国家逐渐在策略上达成一致是有关系的 2021年02月22日
当新年第一天的深夜来临,回想一年抗疫,有些经验与体会,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一直在脑海中不肯远去 2021年02月13日
在超大型城市实施新冠疫情的精准防控并非高大上,而是脚踏实地,在细节上不遗余力,通过动态追踪和奔跑,把病毒从人群中精细地划分出来,并通过防疫部队的奔跑,形成动态的安全带,直至病毒传播链的结束 2021年02月05日
下一阶段,社会各界要积极推进疫苗的接种,以提高中国整体的免疫力。在疫苗接种的基础上,再加强精准防控,同时普遍提高各个城市的公共卫生能力 2021年01月31日
有症状的感染者能够主动或者被动触发公共卫生预警网络,无症状的感染者可以通过主动筛查体系触发预警网络,防疫队伍快速精准应答,努力将病毒控制在点状发病区域,避免出现病毒蔓延后引发的社会停摆,这是对整个公共卫生体系的重大挑战 2021年01月24日
最好的情况是大家都愿意接种疫苗,同时自然感染的比率也不断上升,这样今年下半年可以看到疫情会出现下拐,但如果一切没有改变,就会维持现在的情况,国际上疫情没有到终点,但连医疗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也出现医疗资源的不充分 2021年01月18日
在中国最为强大的非医学干预策略下,比如河北疫情的控制将毫无疑问在1个月左右获得胜利,面对全球在今年年底大概率还不能有效控制的疫情压力下,如果我们能够最大程度地推广安全且有效的疫苗接种,就能逐渐建立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屏障,这是我们未来的必然选择 2021年01月12日
目前的疫苗临床研究数据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保护率不需要高到95%以上,百分之六七十以上就可以广泛接种。疫苗覆盖率比保护率更重要 2021年01月02日
这个病例其实没有任何特殊,和任何一个感染了新冠病毒肺炎的其他患者没有区别 2021年01月01日
中国灭活疫苗今天获批附条件上市,其疾病保护率已经远超过当前流感疫苗的保护率,只要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足以构建中国的疫苗屏障。但疫苗的推广和覆盖不会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时间 2020年12月31日
变异是自然现象,在意料之中;在疫苗出来之前就发生对疫苗无效的变异可能性不大 2020年12月22日
从目前仿真模拟的情况来看,虽然疫苗在逐渐普及,全球疫苗资源最丰富的美国仍需半年至1年的时间才能实现疫情的完全控制,而中国疫情的最终控制取决于全球疫情的有效控制 2020年12月12日
2021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疫苗可以满足全球的需求,因此中国也应该主要使用本国产疫苗。在完成中国与国际疫苗临床研究数据对接之后,中国将很快会启动本国的疫苗接种计划 2020年12月11日
在第一波疫情时,我们就监测到这种合并感染的情况。合并感染在冬季非常常见,只不过大家以前没有去检测,所以不必为此感到恐惧 2020年11月28日
除冷链外,同时加强对冬季非冷链物流的消毒杀菌和强光通风环境中的处置后再予以转运,可以显著降低风险 2020年11月27日
要跑到病毒的前面,起跑的速度一定要快。起跑线就在各个城市医疗机构的发热门诊和发热哨点门诊 2020年11月22日
张文宏预测,在未来一两年内,随着新冠疫苗上市,人群接种率不断提升,到2022年的春天,也许大家可以重新到全球各地“走一走”;严格实行公共卫生政策依然是当前防疫关键,这些策略也将有助于中国控制其他传染病 2020年11月13日
张文宏认为,在特异性的抗病毒药物出来之前,中国基本上掌握了非常好的治疗方法 2020年11月13日
“‘快速反应、精准防控、动态清零’的作战策略是未来一年到两年内非常重要的一个战略武器,直到疫苗普遍接种。”2020年11月13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第11届财新峰会:重建全球信任”上表示 2020年11月13日
当前,中国绝大部分地区没有本土病例。但这不是我们停止与世界保持交流的理由。新常态的疫情防控就是要在继续维持一定程度国际间货物与人员交流的今天,管控好输入风险,特别是对于偶发病例的风险管控,是未来一年乃至两年新常态生活的保障 2020年11月10日
哪怕有30%、40%的人接种、最危险的人群得到保护,整个社会群体的病死率就会大幅度下降,这时我们就能开始迎接世界的重启 2020年11月09日
中国取得了防控疫情的阶段性胜利,但没有一个地方可以独立于世界之外,只要全球疫情没有结束,中国的疫情就不会彻底解决 2020年10月19日
在全球疫情不平衡之际,保持战略定力,在不平衡中看到共同点非常重要,这个共同点就是如何对脆弱人群实施保护的同时逐渐开放国家和世界 2020年10月12日
虽然尚不明确疫情向何处走,但是,打仗打到这个阶段,必须要有希望。疫情可以是不确定的,但是希望是确定的。除了疫苗,希望还来自于对病毒、救治和防控的基本认知 2020年09月24日
中国在体制机制保障下,必须完成百分之百隔离。策略就是一个月内一定要搞定。中国仍然面临输入风险,不能让输入性疫情成为小火苗再度暴发 2020年09月20日
近日,世界疫情看似无边蔓延,峰值至今未至,其实曙光已现 2020年09月13日
张文宏指出,中国将在相当长时间内处在 “动态清零”的新常态中,民众仍应对新冠疫情保持“敬畏之心”; 疫苗研发、生产和接种都存在不确定性,能否“群体免疫”也受疫苗接种意愿影响 2020年07月16日
张文宏举例,新冠患者CT的影像与流感、肺炎完全不一样,如果医疗机构的数据能够第一时间放在疾控的大数据平台上,让人工智能在去年12月初就看到这些图片,再结合网络上的数据,就可以发出警报 2020年07月09日
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采取接近零病例的策略;北京确诊病例开始出现下降趋势,是非常重要的信号,说明通过快速反应实现精准防控是做得到的 2020年06月22日
根据目前北京的防控力度,一般在疫情高峰到来后2周能够彻底控制疫情。当前在街头出现的民众恐慌性随机检测意义不大 2020年06月20日
对北京的疫情防控信心,来源于第一波时的防控经验,目前北京的防控措施与第一波时期已经很接近 2020年06月17日
目前所有病例都与新发地市场有关,尽管这一市场吞吐量惊人,但北京的快速处置与精准管控,为将来中国各地防控散发病例而又不影响社会运转提供了很好的样板 2020年06月15日
对于散发病例只要维持目前的联防联控体系,传播指数可以很快下来,我们可以复归零病例状态 2020年06月12日
张文宏建议在新冠疫情早期追踪密切接触者,中后期加大检测,最大程度提供医疗服务;未来,多国有望实现新冠确诊病例清零或低发病水平,全球将进入疫情防控新常态 2020年06月04日
在国外,“新常态”就是伴随着每日有新增病例,但照样开工、复学、复市。对中国而言,就是全面恢复经济、学校、开放公共场所,但又不得不面对输入性疫情的风险以及相应的极大的防控压力 2020年05月06日
张文宏说,科普是沟通的过程,防疫政策、治疗策略不和公众充分沟通,起不到非常好的效果;科普和防治策略是一体的,根本不可能分开 2020年04月30日
张文宏表示,疫情扩散不代表一切都不可控制。怎么在现有情况下,让自己的日子过的更好,可能会是今后常态化的现象。各国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找到适合的防控道路 2020年04月23日
张文宏认为,全世界一起抗击疫情,不是说谁控制得好,就可以过自己的好日子,只有所有国家疫情都控制好了,才能一起过好日子 2020年04月12日
张文宏称,中国需管控住输入性病例,避免发生第二波疫情。重点管控好海关、社区、医院三大防线。近期有关其个人家庭财产、生活隐私等讨论愈演愈烈,且纯属谣言,他对此感到非常困扰和失望 2020年04月06日
20%的感染者需要氧气等治疗,80%不需要;95%的年轻人(60岁以下)待在家里就可以,不需要去医院,60岁以下病死率极低 2020年04月04日
以部分研究为例,感染新冠病毒的人群中,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大约为18%-31%左右。目前国内无症状感染者造成大面积社区传播的风险仍然较低;国外输入的无症状感染者,若不加以严格筛查追踪,造成社区传播的风险则较大 2020年03月31日
很难预测什么时候会结束,十月可能是低谷,之后还会有高峰;德国计划最少打两年持久战;疫情最终可能不是靠疫苗控制,因为来不及 2020年03月29日
我们发现无症状的病人越来越多,快速诊断是极为重要的,否则意味着大量的病人会滞留在社区,造成社区的暴发 2020年03月27日
张文宏说,峰值最快10天到14天出现,慢一点也可能4个星期。两周之内出现峰值,逐步下降,防控就会向良性发展,如果是4个星期才出现峰值,美国的病例数还会有指数级的上升,到时恐怕就会出现医疗资源的不足 2020年03月26日
由于整个欧洲出现了不可控的情况,疫情在今年夏天结束的概率很低,周期基本上会跨年 2020年03月25日
英美防疫策略发生根本转换,国际合作抗疫是大趋势 2020年03月21日
一是,这次疫情要持续多长时间?二是,如果不回来,待在那里,该怎么办? 2020年03月17日
欧美抗疫背后的逻辑其实就是一个——我要动员可以动员的最大医疗资源,迎接可能到来的超级传染病;按照当前全球的抗疫情况,本场疫情在今年夏天结束基本已经不可能 2020年03月15日
后续中国仍然面临较大的输入性风险。按照当前全球的抗疫情况,这场疫情是否能够在今年夏天结束仍然是一个未知数,其中最大的制约因素就在意大利与伊朗等国家。如果这些国家的疫情继续纵深演化,那么新冠的跨年度疫情就将成为可能 2020年03月12日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表示,医院不复工,其他病人因此不能来看病,风险同样非常高,医院开工复工也是迫在眉睫 2020年03月07日
如果一切可以从来,再回到武汉,我们首先要有强大的传染科和临床微生物科体系;其次,应该极大地强化一线医院的疾病识别能力 2020年03月04日
未来,我们更需要的,就是平时不佛系,关键时刻不崩溃的医疗防控体系 2020年02月28日
如果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是一次黑天鹅事件,我们今天经过的不幸都是因为运气不好而已,那么我们真的是辜负了这一场危机,辜负了举国上下的向死而生的付出 2020年02月27日
很多人会说,现在没有药,没有任何疫苗,所以我们没什么办法。而中国的方法是,既然没有药,也没有疫苗,那我们有什么就用什么,根据需要去调整,去适应,去拯救生命 2020年02月25日
湖北近期恐怕难以到达平台期,武汉态势极为严峻;其他各地第一阶段保卫战初获成果,有出现平台期和拐点的趋势,但节后随着复工和复学可能存在大规模传播的风险 2020年02月06日
根据当前对病毒特性、疾病临床特征的了解,我们应该从最初的不知所措和被动应对回归理性,逐渐形成一套系统的长期防控策略,脱离当前的恐慌、无序与惶恐 2020年01月27日